澳洲进口奶制品联盟

这7种所谓的“老年食品”,偷偷骗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年人

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
  • - -
楼主


导语 | preface

牙口不好、消化能力减弱、营养吸收不足……这一系列问题,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烦恼。


市场上因此出现了不少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生产的“老年人食品”。这些食品真的对老年人有益吗?

受访专家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张坚

中老年奶粉


中老年奶粉购买时要看成分表,尽量选择大品牌。


微量的营养素、维生素等在中老年奶粉中会有所强化,如某些中老年奶粉会考虑乳制品的脂肪过高,制成脱脂奶粉。但是对于本身身体虚弱,日常进食偏向于清淡的老年人,脱脂奶粉并不适用。


建议购买时查看产品的成分表,如果相对一般奶粉并没有营养成分的改变,可以放弃选购。


同时,注意奶粉中的蛋白质、脂肪含量,尽量选择大品牌的产品。


高钙牛奶/高钙饼干


高钙的牛奶或饼干,老人不一定能吸收。


牛奶本身钙含量较高,且其中的钙元素易被人体吸收、利用。再向牛奶中添加大量的钙,制成高钙牛奶,其中的钙元素并不一定能全部被人体吸收。高钙牛奶或高钙饼干中的添加成分是否物有所值,也值得质疑。



要解决老年人钙流失严重的问题,应不光有意识地从牛奶中摄取,还需要配合运动,多晒太阳。其实,我们并不需要过度补钙,否则易导致肾结石等问题。


降糖食品


降糖食品大多忽悠人。而且,即便是无糖食品,也要悠着点吃。


无糖食品一般不含蔗糖,或用木糖醇等低热量的甜味剂,替代葡萄糖。食用后血糖不会升得过快,也易消化吸收。


但无糖饼干、无糖面包中主料是粮食做的,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。而所谓的“降糖食品”,说法并不科学,并不能代替降糖药。


张坚建议,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可以适量食用无糖食品,如果食用无糖食品后明显血糖升高,应减少食用或停止食用,不要选购降糖食品


糊状食品


糊状的食品不适合血糖高的老人


藕粉、黑芝麻粉、核桃粉等粉糊状的食物经过初步加工制作,口感较好、容易吸收,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部分营养素。


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糊状食品,它的原料可能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藕、黑芝麻、核桃等,而是一些成本低、营养价值低的替代原料;配料中添加了大量的含糖物质,比如麦芽糊精,会使老年人血糖上升。


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和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张坚认为,一些消化较差、牙口不好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粉糊食品,但是不能用它代替正餐血糖较高、肥胖的老年人则并不适合食用。


选购的时候,应在正规超市、商场里选择大品牌,查看食品配料表的主要成分,确保原料的真实。


粗粮食品


粗粮食品吃太多容易伤肠胃。


粗粮饼干、粗粮速溶饮品等粗粮食品,因携带方便、营养成分保留充分,而成为热门营养食品。但目前存在不法商家炒作概念,滥用“纯天然、全谷物”作为宣传噱头,只在精白米面中加了点麦麸,或者是用等级较差的谷物为原料,其实膳食纤维含量并不高。


此外,粗粮食品并不太容易消化,尤其是老年人消化能力较低,把它作为全天候的食物,会造成肠胃问题,且影响其他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摄取,造成营养不均衡。



张坚认为,平时以精细粮、肉类食物为主的老年人,可以适当将它作为加餐食品。平时以素食为主,粗粮摄入充分的老年人,或者是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慢病患者,少食用粗粮食品。


老年蛋白粉


老年蛋白粉所能补充的营养,不如天然食物的效果好。


蛋白粉多为大豆蛋白等的提纯,缺乏天然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所含的生物活性因子,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和天然食物媲美。


选择蛋白粉的时候,也要慎重:身体不错的老年人,建议每天通过鱼肉、牛奶、鸡蛋、瘦肉等日常膳食获取优质蛋白。口腔不好,或者有肾病、尿酸高的老人,不建议食用。


代餐粉


目前,市场上的代餐粉尚缺乏统一标准管理。


在张坚看来,代餐粉是指用来代替正餐的食物,但它难以界定,且不同代餐粉添加的营养物质差距较大,有些营养素并不全面。若完全以代餐粉代替正餐,过多摄取,会造成营养失衡。


目前国家对于代餐粉没有明确的标准,建议少量食用,能够吃主食还是以主食为主。


相关阅读

虚假保健品最爱搞这些“把戏”,切莫被“忽悠”!

日前,,其中,普通的食品、器械、日用品“摇身一变”,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,许多老人心甘情愿高价购买。

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,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%以上。超过65%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。有近66%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、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。

很多年轻人都无法理解,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老人,为何有时会掏光家底去购买保健品?

更可怕的是,一些身体有病患的老年人,轻信保健品营销人员的说法,把药都停了!

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年人钟爱买保健品?保健品营销又暗藏着怎样的猫腻?保健品骗局经常用什么伎俩?

第一:伪装权威

伪装权威的研发机构是保健品营销中一个惯用的花招,目的是把产品包装得更“高大上”,骗取消费者的信任感,吸引中老年人购买。不过,不管研发机构多么高端,生产的都只是功效有限的保健食品,不可能治疗疾病。

1、号称国外品牌

一些不法商家将销售阵地搬上了互联网,一些市面上从未见过的品牌,在网店里号称“全进口”保健品,但卖家都拿不出“进口”的证明。

2、打科研机构、协会旗号

经销商往往利用消费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,打着某科研机构高科技成果的旗号,发布商品作用“功能强大”、“功效神奇”,无限放大产品的功能、功效,并采用虚假的现场演示、经电脑数码技术处理的“明显效果”吸引消费者的注意。

3、伪装名医专家

在酒店开展各种“专家讲座”,实际上是穿白大褂的“专家”在讲述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。在社区打着“名医义诊”的名号,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“名师”,免费检查身体,夸大病情,唬骗老人购买、服用保健品。

第二:免费诱惑

免费的礼品和服务成本加起来可能不足百元。然而,很多老年人在这些“免费”服务的吸引下,花去了几千甚至几万元,这些蝇头小利最后都加在了昂贵的保健品价格中。

1、免费抽奖活动

即在人流集中处,采用“免费抽奖”等手段,让消费者得到“优惠购买某某保健品”的大奖,有的还雇用“托儿”在旁煽风点火,诱使消费者大量购买。

2、“赠药”“免费试用”

利用“赠药”“免费试用”等促销手段吸引人,很多老人因接受赠予、免费试用后觉得不好意思,购买了产品。

3、“送纪念品”

这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策略,可以说是“放长线钓大鱼”。不法分子往往打着“送温暖”“关爱老人”的旗号,赠送日用品等小礼物引诱老人上当,取得老人信任后,狠狠骗一次就收手,“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”。

4、优惠购买***保健品

以数量有限、机会难得、量大优惠等“优惠套餐”措辞,诱骗老年朋友一次大量购买同一产品。

5、免费体检

以免费体检为名,在体检报告中捏造指标不合格,怂恿消费者购买其推销的产品。

第三:神奇功效

一些带着“洋”字的保健品,一旦宣称其来自科技发达的日本或者美国,便在消费者心中被加上了一个光环。可是,说明书老百姓看不懂,产品功效也无处查证,更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。

1、绝对有效

当广告中出现非常绝对的论断和保证时(例如100%有效),这很有可能是没有根据的夸大宣传。

2、宣称什么病都能治

疾病的背后有多种多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,不同的疾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。没有哪一种东西是可以同时治疗各种不相关疾病的。

3、否定主流医学共识

通过偷换概念等方式夸大现有常规医学治疗的危害。这种虚假宣传利用了人们对于长期服药的恐惧。如,“高血压只吃保健品就行!”千万别信!

4、声称不手术、不用药

保健食品不是药品,它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,也不能替代药物和手术成为治疗疾病的手段。一些情况下,所谓的自我感觉疗效,极有可能违规添加了药品。

5、纯天然和毫无副作用

这样的宣传语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错误的暗示:天然的物质更加安全。事实上,天然的添加物也可能有毒副作用,而且由于天然产物的成分更加复杂,它们的安全性或许反而不那么容易控制。

6、最新科技和祖传秘方

故意使用难以理解和神秘化的词汇描述产品同样值得怀疑。例如在广告中用纳米、量子、磁场、生物电、基因等概念描述产品,却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释。

第四:“亲情攻击”

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诈骗方式。利用老人渴望亲情的心理,经常嘘寒问暖,在熟悉之后采用软磨硬泡的方式,让老人上当。例如,推销保健品人员经常陪老人聊天,或者提供打扫卫生、洗脚等服务

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,温言好语、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。即使在破案之后,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。

三招选购保健品

1、保持清醒的头脑

大家在选择保健品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。普通食品不能声称功能,保健食品不是药品,没有治疗作用。很多处于治疗期的朋友,因为盲目听信一些虚假宣传、夸大宣传的广告就只服用保健品,私自停掉了正在使用的药物,这是保健的大忌!

2、要选择正规的保健食品

①正规的保健食品的标签应具有与普通食品一样的生产日期、保质期,同时还要注明适宜人群,食用量及食用方法。如果这些信息不完整或者标注的不明确,那么大家一定要谨慎使用,防止上当受骗。

②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(小蓝帽)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,依据其批准功能有针对性的选择,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。没有“蓝帽子”标识的产品宣称功效、疗效均为违法,不要相信

3、子女多关注

子女也要多关心老人,帮助老年人了解新信息、认清骗局、提高警惕,为老年人“扎好篱笆,看紧钱袋”。


陕西百姓健康网综合整理

主要信息来源 / 生命时报、健康时报

·END·





举报 | 1楼 回复

友情链接